戒色
就上戒色吧戒色网!

孝经白话注解

孝经白话注解

关中严协和居士著

《孝经白话注解》出版的因缘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白话注解》出版的因缘

于凌波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冶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唯以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如果有人在当下社会中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一定会被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不识时务。

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攫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为了攫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劫,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尤有甚者,世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这些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成为新闻(例子太多,不胜枚举)。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一至于此?

近百年来,我们旧的文化传统破坏无遗,而新的道德轨范并未建立。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有两点,一点是:‘谁怕谁?’另一点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前者是唯力是视,后者是有我无人。难道我们真的要回归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为了净化人心,我曾编印了一套‘净化心灵小丛书’,希望藉著文字的传播,对社会风气有所改善。这一本《孝经白话注解》,就是净化心灵小丛书中的一本。

《孝经白话注解》的注释者严协和先生,是我早年的一位老友,他是陕西三原人,早先在监察院审计部任职,后来调到台湾省审计处服务,住在台中,我们交往多年,不幸他早已作古。月前住在彰化的龚永川、赵咏芬两位老菩萨,捐了一笔净财,要印经会印经典或善书,我选印这本《孝经白话注解》,想尚能符合两位老菩萨的愿望。

孝经白话注释

(考虑编排与阅读方便,将原文之【注解】省略。)

开宗明义章第一

【章旨】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客,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白话】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白话】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白话】‘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白话】‘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白话】‘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仲尼居’至‘汝知之乎’为首段,是孔子给曾子提示出至德要道的重要性,使曾子领悟孝道,不止善养父母为孝,要他晓得治国平天下,才是孝道之远大目标。自‘曾子避席’至‘吾语汝’为第二段,是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明了至德要道的妙用以后,他就很谦恭地接受了教诲。孔子说明孝道是道德之本,教化之所由生,不是短短数语,可以讲说明白,因命他坐下,慢慢的谈,藉以发挥孝道的整体。自‘身体发肤’至‘终于立身’为第三段,是孔子给曾子讲明孝道的大纲。自‘大雅’至‘聿修厥德’为最后一段。孔子引诗经上的这两句话,就是证明他所讲的孝道,是述为不作之意。并且以周公给成王所讲的话,来作一比方,言人不但不能忘怀祖先的德行,而且要更进一步的来继续祖先的德行。这样,才算是尽到了大孝。

天子章第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一国的元首应当尽的孝道,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人无分种族,地无分中外,天子之孝,起感化作用,故为五孝之冠,列为第二章。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白话】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白话】‘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白话】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

【释义】本章共分三段,自‘子曰’以下至‘不敢慢于人’为首段。是说元首之孝,要本住博爱广敬推己及人之意。自‘爱敬尽于事亲’至‘盖天子之孝也’为第二段。是说明德教的神速广大,影响群伦之意。最后第三段,引证书经的两句话,仍证明述而不作之意。就是说,天子是一国的元首,即现代的总统,他的地位,居万民之首,他的思想行动,为万民的表率,如能实行孝道,尽其爱敬之情于他的父母,那末,全国的民众,就没有不跟著他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而更敬爱他们国家的元首。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就是证明德教感化之神速广大了。

诸侯章第三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诸侯的孝道,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内,所以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为诸侯孝道的基本条件,列为第三章。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白话】‘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费,自然不至于溢流。’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白话】‘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白话】‘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小旻章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在上不骄’至‘满而不溢’,为第一段。说出诸侯孝道重点的所在。因为诸侯的权能,上奉天子之命,以管辖民众。下受民众的拥戴,以服从天子。所有一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政,都得由他处理。这种地位,极容易犯著凌上慢下的错误,犯了这种错误,不是天子猜忌,便是民众怨恨,那他危险的日期就快到了。如果用戒慎恐惧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那末,他对上可以替天子行道。对下,可以替人民造福,自然把他很高的地位,可以保持得很长久,而不至于危殆。财物处理得恰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金融稳定。人民生活丰足。那末,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现象,可以保持久远,个人的荣禄,还有什么可说呢?自‘高而不危’至‘长守富贵’为第二段,说明‘不危不溢’,‘长守富贵’,乃为诸侯立身行远的长久之计,自‘富贵不离其身’至‘盖诸侯之孝也’为第三段。说明诸侯之孝的最后效果。引诗经证语为最后一段,表明戒慎恐惧,才是诸侯尽孝的真正要道。

卿大夫章第四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卿大夫为天子或为诸侯的辅佐官员,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列为第四章。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白话】‘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白话】‘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白话】‘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自‘非先王之法服’至‘不敢行’为第一段,说明卿大夫的服饰、言语、行动、应特别注意。自‘是故非法不言’至‘无怨恶’为第二段,是说明言行,为三者之中的重要部分,故重言以申明之。‘自三者备矣’至‘卿大夫之孝也’为第三段。是说明三者全备无亏,才能保守宗庙祭祀之礼。引诗作证为第四段,以证明卿大夫之孝。以拥护领袖为第一要义。按卿的地位,近乎现代的各部会首长,或省级的各厅处长,大夫的地位,近乎各部会首长及省级各厅处长以下之官员。卿大夫之职,虽不负守土治民之贵,但为政府的中坚,领袖的辅佐,对于政治的良窳,负有绝大的影响。

士章第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明初级公务员的孝道。第一,要尽忠职守。第二,要尊敬长上。列为第五章。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白话】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白话】‘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白话】‘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白话】‘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

【释义】本章共计五段。自‘资于事父’至‘而敬同’为首段,说明移孝作忠的诚心所本。自‘故母取其爱’至‘父也’为第二段,说明父兼爱敬之义。自‘故以孝’至‘则顺’为第三段,说明忠顺二字的道理。自‘忠顺不失’至‘盖士之孝也’为第四段,说明士的孝道,以保持忠顺二字为主要条件。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说明不要懒惰而有伤父母的面子。按士的孝道,在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因为他是初入社会作事的人,甚么公事都不懂,安虚心静气的练习。一面服从长官的命令做事,一面要对年长位高的同事恭敬顺从,多多请教。如果做事不负责任,那便是不忠。对同事不大恭敬,那便是不顺。不忠不顺,那便得不到长官的信任,和同事的好感。一个人所处环境,如果是这样的恶劣,那他还能保持他的禄位和守其祭祀吗?

庶人章第六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专对一般平民而说的。平民,为国家社会组织的基本。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列为五孝之末章。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白话】‘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

‘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白话】‘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这便是庶人的孝道。’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白话】‘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释义】本章计分三段。自‘用天之道’二句为首段,是说明取法于天,获利于地。‘谨身节用’三句为二段,说明谨慎自身,节俭用费,才算是尽了孝道。自‘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四句,为三段。总结以上的五孝,各本天性,各尽所能。总之,孝道本无高下之分,也无终始之别。凡是为人之子女的,都应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是尽了孝道。并不限于冬温夏清,昏定晨省,兢兢于口腹之养以为孝。只要把这一颗爱敬的本心搁在孝亲的上面,自然事事替父母著想,时时念父母恩爱。如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也就不敢去做。一举一动,都恐怕连累了父母,让父母担忧。这样,不但他个人是一个孝子,家庭方面,也获得莫大的幸福。国家社会的秩序,也受到最大的裨益。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难实现。

三才章第七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所以孔子更进一步给他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立为政教,以教化世人。故以名章,列于五孝之次。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白话】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白话】‘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白话】‘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

【释义】这一章书,共分四段。‘曾子曰’,至‘民之行也’,为第一段。就是要把孝道的本原讲给曾子听。以见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应乎民众的心理。自‘天地之经’,至‘不严而治’,为第二段。就是把孝道,作为元首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就是对于政治,也有绝大的帮助。所以孔子特别告诉曾子的,就是‘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政教如此的神速进展,还有甚么话说?自‘先王见教’至‘而民知禁’为第三段、就是说明孝道有如此的妙用,故先王以身作则,率先倡导。至引诗作证为第四段。就是证明政府一个大员,只要身体力行,都会被民众景慕瞻仰,何况一国的元首呢?

孝治章第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说天子、诸侯、大夫,若能用孝道治理天下国家,那便能得到人民的欢心,能得到人民的欢心,那才是孝治的本意,也就是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的实在表现。列为第九章。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白话】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白话】‘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怜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白话】‘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妻相爱,兄弟和睦,儿女欢乐,主仆快愉,一门之内,一片太和气象。以此孝道治家,那岂不是达到理想的家庭吗?’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白话】‘果能依照以上所讲的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自然能得到天下人人的欢心,那做父母的人,在生存的时候,就可安心享受他们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也就很欢欣的受用他们儿女的祭礼。照这样治理天下国家,造成和平气象,水、旱、风、火,病、虫、疠疫的灾害,不会在这个和乐的人间产生。战争流血盗匪猖獗的祸乱,也不会在这个和平社会里兴起了。从这里可以知道历代明德圣王以孝治天下国家的效果,是怎样的高明了。’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抑之章这两句话,是说明一国的元首。有很大的道德行为,那四方万国的人,都被感化的心悦诚服,没有不顺从他的。由此可以证明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的优点,再没有比他更好的方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五段,自‘子曰’至‘以事其先王’为第一段,是说明元首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国者’至‘以事其先君’为第二段,说明诸侯应该怎样尽孝。自“治家者”至“以事其亲”为第三段。说明卿大夫及士庶人都应该怎样尽孝。自“夫然”至“如此”为第四段,说明明王以孝治天下的最大效验。最后引诗作证为第五段,以证明元首有了大德,四方万国,没不顺从。按这一章的讲解,古人对于孝道,是如何的重视。他并不限于爱敬他自己父母,而要推其爱敬之心于最疏远的人群中去,使人人都能得到欢心,像这样的孝德感召,人人尽孝,化行俗美,国家何患不能强盛?假若不以孝道治理天下,那爱敬之道,不出门庭,家不能保,国不能治,天下万国,皆视如仇敌,虽科学昌明,武器犀利,都不是长治久安之道。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以孝道治理天下国家,先得了人和,有了人和,还愁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吗?现代国家的领袖,应重视孝治。

圣治章第九

【章旨】这一章书,是因曾子听到孔子讲说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实现和平以后,再问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没有?孔子因问而说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没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为第九章。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白话】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之广大,与极高的效果,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之德还有大过孝道莫有。孔子说:‘天地之间,人连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气之偏,其气蠢,人得气之全,其质灵。因此,人能全其性,尽其情,故能与天地相参,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为贵重。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白话】‘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过于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时,配天享受祭礼,那就尊到极点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作到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创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白话】从前周朝的时候,武王逝世,周公辅相成王,摄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为了报本追远的孝道,创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礼。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庙,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内的诸侯,各带官职来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过孝道呢?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其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话】圣人教人以孝,是顺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强。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生出来的,因为父母把他养育渐渐长大,他便对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来。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圣人就因他对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对父母亲爱的心理,就教以爱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爱,并非有所勉强。故圣人之教,不待肃戒而自会成功。圣人的政,不持严厉而自会治埋。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白话】‘天下做父亲的,一定爱他们的儿子,天下做儿子的,一定爱他们的父亲,父子之爱,是天生的,不待勉强的,这个父子之爱的里边还含著敬意,父如严君,故包藏著君臣之义。父母生下的儿子,上为祖宗流传后代。下生子孙继承宗嗣。家族的继续绵延,莫大于此。父亲对子,即是严君,又是慈亲,有两重恩爱,所以恩爱之厚,莫重于此。’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白话】由于以上的原因,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那就叫悖礼。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立教的人,应该以顺德教化,使民知所爱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礼,民将怎样取法呢?今不站在顺的善行上边去作,反而站在恶的凶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职,有道德观念的君子,他绝不会以那个官职为贵重的。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白话】‘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的作法,他讲出话来,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称道他才讲,他行出事来,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义理,必定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举止,必定端庄伟大可以观看,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为法度。照这样的居上临下,驾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惧的畏服他,爱敬他,并以他为模范而仿效实行,所以能够很顺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严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白话】孔子引诗经曹风篇鸤鸠章的这两句话,就是说明‘一个负责管辖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没有差错,他才能够为人作模范,而为老百姓所取法了。’

【释义】本章共分八段,筝一段,说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二段,说明尊父配天的创始。第三段,说明圣治尽孝的隆重。第四段,说明政教推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说明父子的关系如何重大。第六段,说明悖德悖礼,虽得一官半职,君子不以为贵。第七段,说明君子的作风,可以示范人群。易于推行政教。第八段,引诗证明威仪的重要性。按上章所讲的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这一章的圣治,却在德威并重。其意以为德、是内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美德合起来,才算是爱敬的全德。圣人讲学一步进一步,内外兼修,爱敬并施,自然德教顺利而成,政令不严而治了。

纪孝行章第十

【章旨】这一章书,所讲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别纪出。有五项当行的,有三项不当行的,以勉学者。列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白话】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白话】‘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还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就应当庄敬以待其部属,而不敢有一点骄傲自大之气。二、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当恭敬以事其长官,而不敢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三、在鄙俗的群众当中,要和平的相处,不敢和他们争斗。假若为长官的人,骄傲自大,则必招来危亡之祸。位居部属的人,悖乱不法,则必招来刑罚的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斗争,难免受到凶险的祸害。以上三项逆理行为,每一桩都有危身取祸,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儿女的危身取祸为忧,为儿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项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也不得谓之孝子。可见孝养父母,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于保重自己的身体,方得为孝。’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前段所讲的,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五项,这是孔子指出顺的道理,后段所讲的,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顺德上边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边去行,自然受到社会法律的制裁,和不幸的结果。这个道理,很显然的分出两个途径。就是说:前一个途径,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畅达无阻的。后一个途径,是崎岖险径,绝崖穷途,万万走不得的。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罚,其用心之苦,至为深切了。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这一章书,是因前章所讲的纪孝行,今两条途径,走到敬、乐、忧、哀、严、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骄、乱、争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驰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讲的道理再告诉曾子,说明违反孝行,应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这里所讲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讲明刑罚的森严可怕,以辅导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白话】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白话】‘一个部下,如果找到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那就和禽兽一样,以禽兽之行,横行于天下,天下还能不大乱吗?所以说:这就是大乱的道了。’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刑罚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个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坏路去,如果走到那个坏路去,不但为国家造出乱源,他个人的生命,也将要受到制栽和危险的。所以希望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爱敬父母的孝行方面来,不要一误再误,走到最危险的坏途去。圣人爱人之深,而警告之切,于此可见。

广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就首章所讲的要道二字,加以具体说明。使天下后世的为首长者,确知要道的法则可贵,实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为十二章。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白话】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民,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白话】‘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一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的长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何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而喜悦的,就是、子弟、部属、大多数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体的实行方法。第二段,说明要道守约施博的实行效验。作为长官致敬悦氏的原理原则。办理政治之力行宝典。负责国家政治的人,应熟读玩味。

广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把至德的义意,扼要的提出来,使执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样的实行。上章是说致敬可以悦民,本章是说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广要道章之后。为十三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白话】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白话】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民心到这种伟大的程度?

【释义】本章共分两段。首段,道出广至德的本义。末段,引诗证明言非虚说。按这一章的意思,就是希望执政的人,实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较容易。执政的,若能利用民众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爱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设施,都容易实行。

广扬名章第十四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别讲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扬名显亲的办法,具体的提出来,以告诉曾子。列为十四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白话】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于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说明移悌可以事长。三段,说明能治家,必能治国。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内达外,由近及远,由现在到将来,德行成立于现在,名誉永垂于久远。按这一章所讲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爱护名誉。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极点,西谚说:‘名誉是第二生命。’我国古代圣贤所讲的名誉,首重德行。德为名之实,无实之名,君子以为可耻。不像西人所讲的名誉。专重名誉了。所以有名誉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誉。德是根本。名是果实。

谏诤章第十五

【章旨】这一章书,是讲明为臣子的,不可不谏诤君亲。君亲有了过失,为臣子的,就应当立行谏诤,以免陷君亲于不义。孔子因曾子之问,特别发挥谏诤之重要性。列为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白话】曾子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有一桩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了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白话】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则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天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间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他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诤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白话】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几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立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释义】按前数章所讲的,尽是爱敬及安亲之事。对于规劝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谏诤一事,专题论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发问,而引起孔子的惊叹,二段,是孔子举例说明谏诤之重要性。不但谏诤对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为有关,且对于天下国家社会人心之影响亦大。三段,重说:‘从父之令又焉得谓孝乎’一词,是重复慨叹,以提醒世人不要轻视本章谏诤之意,细按这一章,有双重意思,一面对于被谏诤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种警告说: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的影响,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对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种启示。既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若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以至于遭受不测的后果,那忠孝信义,就化归乌有了。

感应章第十六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白话】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白话】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白话】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白话】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说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说明孝悌之至,远近幽明,无所不通。四段,引诗作证。以证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无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中于事君的道理。为人子女的,始于事亲,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为国家办事,为全民服务,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别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白话】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的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相爱了。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白话】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就证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释义】本章计分两段,首段说明事君尽忠的道理。二段引诗证明为臣爱君,虽远处异地,都不忘怀。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还能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按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实行。那么,不但爱敬之心尽于父母,那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都搁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丧亲章第十八

【章旨】这一章书,是孔子对曾子专讲慎终追远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可以亲眼看见,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为孝子的那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孔子特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以传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话】孔子说:‘一个善于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的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养,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白话】丧礼上说:‘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天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

‘为之棺?、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白话】‘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白话】父母在世之日,要尽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就完成了。

【释义】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孝子丧亲后之哀戚状态。二段说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说明慎终追远的处理办法。四段说明孝道之完成。按孝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为生民之本。孝子生尽爱敬,死尽哀戚,生死始终,无所不尽其极。照这样的孝顺双亲,把父母抚育之恩,可算完满答报了。但是孝子报恩的心理上,仍是永无尽期的。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虽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戒色网_戒色_戒撸_戒为良药 » 孝经白话注解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真正科学有效戒色
加戒色老师微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