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色
就上戒色吧戒色网!

“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主人公原型为邓中夏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披露

  “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主人公原型为邓中夏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由著名作家魏巍担任第一作者,于1956年出版成书的“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日前经过雨花英烈研究会的研究人员考证,确认该书主人公“钟夏”,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雨花英烈邓中夏。昨天,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公布了这一新发现。

  主人公“钟夏”姓名年龄和革命经历,均和邓中夏吻合

  近期,在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雨花英烈邓中夏在建党时期的革命活动和贡献”的课题研究环节中,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经过考证确认:1956年出版成书的“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是以雨花英烈邓中夏为主人公原型的作品,第一作者是著名作家魏巍。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作为李大钊的学生和助手,早在1920年就在北京参加了党的早期组织。踏上革命道路后,邓中夏在北京郊区的长辛店开办著名的劳动补习学校,向铁路工人积极宣传革命真理,唤起工人群众投身革命事业。

  “魏巍和作家钱小惠携手创作的这部《红色的风暴》,内容就取材于这段党史史实,长辛店就是书中故事的发生地。”胡卓然说,1957年第3期《中国青年》刊登的文学评论文章《红旗初飘的时候:读魏巍、钱小惠的“红色的风暴”》中,明确指出该书的主人公“钟夏”,就是依据邓中夏同志的真实事迹来加以塑造的。“钟夏”,正是邓中夏名字“中夏”的谐音。而钱小惠的回忆文章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内容提要”里指出这部小说“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二七’大罢工为时代背景”。小说主人公“钟夏”的身份为“青年革命家,北方初期工人运动的启蒙者,27岁”。雨花英烈邓中夏1894年生,27岁时恰好是1921年。

  作者在邓中夏开办学校所在地锻炼时萌生创作念头

  该书的第二作者钱小惠晚年撰写的回忆文章《我和魏巍创作〈红色的风暴〉的经过》,发表于《工会博览》杂志2012年第1期。这篇回忆文章像一把钥匙,揭开了《红色的风暴》的创作细节。

  1953年起,因《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享誉全国的魏巍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这年的10月至1954年4月,魏巍来到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挂职锻炼和体验生活,结识了此前在该厂体验生活的文艺工作者钱小惠。

  钱小惠是著名江苏籍作家阿英(钱杏邨)之子,此前也从事过多年的专业文艺创作。二人在长辛店结识后,被历史上这里工人群众投身革命事业的史实而感动,商讨携手创作这个题材的长篇作品。

  《红色的风暴》定稿后于1956年问世,先在《解放军文艺》1956年第1至3期上连载,随后在1956年7月被工人出版社出版。作品发表和出版时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署名分别为魏巍、钱小惠。

  该书以文学的笔触在多线结构之中着重塑造、刻画了核心人物“钟夏”,用明快的叙事节奏,生动地描写了这位青年革命者从大学生成长为工人运动领导者的转变。1959年7月,该书改编的同名连环画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大学生志愿者将其整理成剧本,创新活化搬上舞台

  这部书稿在发表和出版时均被标明为“电影小说”,这是因为其表现手法兼有一定的剧本性质,但又具有完整的长篇小说结构。

  记者了解到,近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的志愿者,已将《红色的风暴》全部文字整理出来,以便将其搬上舞台。而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南航金城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已经开始排演和录制《红色的风暴》的部分片段。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声”,复现了书中“钟夏”和工人群众的多段振聋发聩的话语。

  “只要我们大伙齐心团结起来,五个人是只虎,十个人就是条龙,要有一百个人,那就是一座扳不倒、推不动的泰山。”这段“钟夏”呼吁工人团结起来斗争的一段话,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实际上,《红色的风暴》书中的这段话,就是根据邓中夏等革命者1921年初在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给工人授课时的原话改编的。

  另一个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是,工人“大老葛”向坚持隐蔽斗争的青年革命者“钟夏”询问哪里有党组织时,“钟夏”意味深长地回答:“哪儿有水,哪儿就有鱼,哪儿有土,哪儿就有花。”这段话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戒色网_戒色_戒撸_戒为良药 » “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主人公原型为邓中夏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真正科学有效戒色
加戒色老师微信

X